本篇文章1273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高新区乔峰街的失地农民徐正泉拿到了他申请了一年多的“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证”。这位土生土长的乔峰农民成了东邦社区唯一一位仍然坚持竹雕的老农。

4月7日上午,记者得知乔峰老人老徐已加入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后,立即赶往东邦新苑20号楼接受采访。这时,他正在车库外面雕刻砖雕。"这个砖雕刚收到,砖太嫩了,不容易做."老徐叹了口气,说他虽然做砖雕和石雕,但竹雕更好。但是现在,手工雕刻的竹子已经没有生意了。

徐正泉,60岁,乔峰东邦村人,初中文化。25岁时,他进入乔峰的一家工艺品厂,专门从事竹雕。先刻竹子,然后刻笔筒,再刻砚台。

“那时,没有主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学的;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每天雕刻一个笔筒并在上面放一只手臂。我做这个已经快五年了,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个雕塑。”徐老伯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乔峰地区,传统的竹制手工艺品曾经兴盛一时。那时,到处都是做竹篮和花篮的人。”东邦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极少数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编花篮外,就只剩下徐老伯一个人在坚持竹雕了。

即便如此,在徐老伯的雕刻生涯中,砖雕和石雕比竹雕还多。他从车库里拿出自制的雕刻精美的竹笔筒,不仅向记者展示,还做了最后的装饰。“看,它是这样一个笔筒。我雕刻了一个多月。”徐老伯说,他在设计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以浮雕为主要手法,少量雕刻空.记者看到,这款竹笔筒,雕刻的睡美人和花草都栩栩如生。“竹雕需要创作,而且周期太长。有时候,如果太晚了,你只能做一些石雕来赚钱,然后才能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要做竹雕,你应该开动脑筋,努力学习。图画和字体很潦草。“通常,我喜欢看一些古代画家的作品,尤其是宋代的画,以寻找灵感。”

枫桥6旬老农坚守竹刻35年 传统竹刻已后继乏人 努力坚守盼传承光大

宋老伯说,难怪现在的年轻人有点浮躁,因为雕刻一个漂亮的手工竹筒要花十天半的时间。这么高的人工成本,有多少人会买?因此,这件手工艺品没有继承人是合理的,他必须把他的手工艺品变成砖雕和石雕。在向记者解释的时候,徐老伯从他的手机里翻出了他以清泥为主要材料的雕刻作品。他的作品如《罗汉图》、《战伤》、《战斗中的人民马车》、《搜山图》等都栩栩如生。他说这些作品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手工雕刻出来。没有平静的心态,就没有办法做到。

枫桥6旬老农坚守竹刻35年 传统竹刻已后继乏人 努力坚守盼传承光大

“事实上,为了继承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我们在乔峰地区做了很多努力。”东邦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东邦社区人文历史展厅,一些竹制品被专门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保存和再现,其中包括徐老伯精心雕刻的两个竹笔筒。社区还专门为居民举办了竹编比赛,并组织小学生到现场向老人学习竹编技巧。同时,在乔峰实验小学开设了竹编劳动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传统手工艺。

枫桥6旬老农坚守竹刻35年 传统竹刻已后继乏人 努力坚守盼传承光大

“如果乔峰的这些传统手工艺项目能够像过去那样繁荣起来,这也是许多传统手工艺者最满意的事情。”徐正泉告诉记者,“我会一直做下去。”今年3月,他雕刻了《唐宫图竹筒》,走进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展厅进行展览。他还被邀请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如果辖区内有学校想开设竹雕等相关兴趣班,我愿意免费给孩子指导。毕竟,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有了更加繁荣的传统竹编和竹刻文化。”(夏炎艳)

标题:枫桥6旬老农坚守竹刻35年 传统竹刻已后继乏人 努力坚守盼传承光大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2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