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7字,读完约2分钟

昨天,敬一丹带着他的新书《为亲爱的母亲送行》来到苏州。图为她与网友互动。□记者姜峰照片

荆以丹带着新作来到苏联,回忆着最后一次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谈着生死

□苏宝荣媒体记者蒋锋

曾经主持过央视《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节目的荆一丹,在屏幕上陪伴了几代观众。昨天,敬一丹带着他的新书《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送走亲爱的母亲》,回忆着他最后一次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谈论着生与死,去了苏州新华书店的凤凰书店。

母亲的忌日是她的生日

2000年10月,荆一丹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静宜丹陪妈妈在病床边,这是她开始事业后和妈妈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慢慢和妈妈告别的过程。

荆一丹说,她妈妈是一个爱记录,爱保存,爱分享的人。她用书信、文案、视频记录自己和家人的每一次旅行。在病床上,我妈对荆以丹说:请你写下这一段!我不会写字。荆一丹明白母亲的遗愿。在寂静的夜里,她看着窗外的月亮,看着病床上的母亲,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标题,在我的床脚闪烁着如此明亮的光芒。

人们的习惯使用& lsquo夕阳描写老年。日落的意思是会慢慢黑下来,但是天黑了,还有月光。月光虽不刺眼,却柔和祥和。是生活的态度,是家庭的温暖,是陪伴人生最后一程的光明。荆以丹说,她和妈妈在一起的最后一天,她的人生经历被痛苦浸透:妈妈在的时候,我看到最远的地方是夕阳;没有妈妈,我一眼就看到了尽头和月光& hellip& hellip

2019年4月27日,井一丹90岁的母亲在三亚因肺癌去世,恰逢井一丹64岁生日。忍着悲痛,荆以丹开始写作。丧亲之痛难以表达。她几次陷入悲痛之中,几次中断了写作。家人劝她:如果没有& hellip& hellip别写了。荆以丹说:写字疼,不写字更疼!慢慢的,荆一丹不再纠结。4月27日对她来说也成了充满生活的一天,不再是单纯的过生日或者悼念母亲,而是成了思考人生的一天。

在书中,荆以丹记录了与母亲最后一次相处的情景,回忆了她死前的青春,写下了她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表现了她对母亲的爱和不情愿。令敬一丹高兴的是,她把母亲68年来从家里寄来的1700封信,翻成了一本叫《那年的信》的书。我把这本书给我妈的时候,她正在接受放疗。希望我妈看到它变成作品的时候能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力量。人老了,需要肯定,需要欣赏,甚至需要鼓励。

生活课应辅以

在我的床脚写下那么明亮的一抹微光,让荆以丹感到安心。她觉得她已经和母亲结束了一次心灵对话。在写作的过程中,荆以丹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丧亲之痛无法分享,但生活的体验可以产生共鸣。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悲伤,还记录了作者在生活过程中的经历,在选择面前的困惑,在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希望能与关心生活的网友交流。

亲人得了绝症后,你会告诉他或她吗?这是敬一丹的难题,也是国内千家万户的难题。荆以丹在书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分享了她个人经历中最真实的感受,也为网友们节省了空的思考空间。

年纪大了,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生活的?你对生死是什么态度?这也是敬一丹想在书中与网友探讨的话题。在她眼里,母亲就是从容老去的榜样。这本书记录了母亲的衰老过程,母亲对年龄的看法,甚至是对自己来世的准备,这些都传播了一种积极而审慎的人生态度。

陪伴,对病床上的亲人意味着什么?在敬一丹看来,它是不可替代的良药,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尽头的光明,是我们可以带给亲人的精神慰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亲人遭受巨大痛苦,没有治愈的希望时,和平而有尊严地告别,也是爱的选择。

敬一丹还特别提到,在很多法庭上,死亡这个词是禁忌,所以孩子会含糊& lsquo有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她说,这其实是生活课的缺失。我觉得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尺度下,和孩子谈生死是可能的。荆以丹说,这样的课要补上,这样才能越来越坦然地面对生活。我觉得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

而苏州有着特殊的命运

1998年从央视退休后,荆以丹致力于写作。她承认写作的目的是记录,因为我特别害怕遗忘。这种关注导致荆以丹在五年内连续写了四本书,记录了她的事业、青春、亲情、人生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荆一丹与苏州也有着特殊的缘分。1978年,荆以丹来到苏州实习。她说苏州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地方。她曾经回苏州表达对苏州的好。她清楚地记得,苏州的梧桐树总是紧紧地遮住阳光,道路阴云密布。他们从苏州广播电台的小巷子里出来,很近的走到观前街,因为经常去。

这次回到苏州,感觉公园里的大都市天气,和江南小镇小桥窄街的气息很不一样,很为苏州的快速发展而高兴。荆以丹说,在空之后,他仍然想去大公园和观前街寻找他年轻时的记忆。

标题:[本地]“陪伴是不能代替的药”

地址:http://www.slqncy.com/szxw/24678.html